企业项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项目 > 文章正文
  • 浙江省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 发布时间: 2016-01-12 点击次数:1856 
  • L-carnitine

    浙江省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是对照省政府颁布的《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定的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内容和目标,由我厅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和专项专家组,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根据专项覆盖的技术领域,生物技术专项实施方案分解为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新品种选育三个子专项,其中农业新品种选育子专项包括水稻、旱粮和蔬菜、果品、茶叶等10个农业主导产业,实施方案单独发布。节能环保技术专项,分解为节能技术专项和环保技术两个子方案。设施农业与精深加工专项分解为设施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两个子方案。各专项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新能源技术专项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煤和石油为代表的传统化石能源为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我国处于快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阶段,能源消费量日益攀升。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已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其中煤炭、原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占比分别为70%,17%和4%,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非常严重。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的现状,化石能源资源严重不足,人均石油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人均煤炭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2。能源不足必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解决方案在我国已经达成广泛的共识。
    浙江省人均一次性能源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随着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加,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1%以上依靠省外调入和进口。与一次性能源相比,我省具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在国家将新能源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我省也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条件,不断促进我省以各种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的规模扩大和深度发展。2010年全省已建成投产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24.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7%。风力发电量4.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2.0%;全省已建成投产的光伏利用示范项目装机容量2.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7倍,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92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5%;全省已建成投产的垃圾焚烧发电机组装机容量33.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3%,年发电量约20.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7%;沼气用户14.4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7240处,年产沼气1.7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10.3万吨。上述数据表明,我省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生产量增长迅速,是能源生产增量的主力军;此外,在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同时,催生了新兴产业,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行业已经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可再生能源上网紧密相关的智能电网也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而快速发展。因此,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以及新能源并网技术,对于我省增加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将在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培育发展新能源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指导下,以“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成果为基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并以此为纽带培养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队伍,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和关键技术,掌握一批产业化技术,开发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本专项拟结合浙江省新能源发展现状,选择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包括海洋能)、地热能、氢能和燃料电池、新能源并网发电、蓄能及多能互补等几大研究领域进行攻关。通过专项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到“十二五”时期末,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利用关键技术环节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新能源利用关键共性技术20项以上,新产品120个以上。专利申报和授权达到100项,其中发明专利60项以上。培养新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与管理人才等650名以上。
    2.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能源产业,有效增加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推广应用示范工程20项,培育重点企业15家,预计实现年新增产值100亿元,利税10亿元以上。到2015年,预计全省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500亿元。
    三、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及主要方向
    (一)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1.大容量风电机组整机与零部件关键技术、大型海上风电场工程技术和装备研制;
    2.高效太阳能光伏、光热利用技术和低能耗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
    3.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及综合利用技术;
    4.水能高效利用和深度开发技术及海洋能利用技术;
    5.地热能利用技术;
    6.氢能及燃料电池关键技术
    7.  新能源并网关键技术;
    8.  蓄能、多能互补关键技术。
    (二)专项实施的主要方向
    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包括海洋能)、地热能、氢能、新能源并网和蓄能等领域中,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重点项目,以解决新能源利用领域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主要研究领域及攻关方向如下。
    1.风能
    我省大陆海岸线长,大小岛屿多,风能资源取之不尽,且沿海年平均风速大多在6-7米/秒之间,是开发风能发电资源理想地区,宜重点研究和开发风能发电装备和风电场技术。
    攻关方向:
    (1)风能资源特性的分析与评估,包括风资源特性研究,风电场风功率预测研究,短期功率预报和调度;近海风特性和台风风况模型研究;
    (2)大容量风电机组整机与零部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风电机组整机与零部件设计、制造、实验和运行等技术;独立变桨、新型传动系统、先进控制系统、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等技术;
    (3)大型海上风电场工程技术,包括海上风电场地质勘探与桩基设计及施工技术,海上风电机组运输与安装技术,海上输变电技术等;
    (4)低风速风能利用与分布式风电开发技术。
    2.太阳能
    针对我省平均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特点,重点研究和开发太阳能光、热发电的基础材料、器件、设备和装置,完善相关测试体系,建立太阳能应用示范基地,快速推广太阳能在我省的应用。
    攻关方向:
    (1)能源与资源节约的多晶硅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生产新技术;
    (2)多结叠层、薄膜、纳米晶、聚光光伏等新型太阳电池制备和应用技术;
    (3)大阳能电池生产线及核心组件的制造技术和装备国产化;
    (4)规模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
    (5)太阳能集热热流高效转换、传递和长效储热技术;
    (6)分布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研发与示范;
    (7)太阳能光热互补技术和智能化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
    (8)太阳能应用工程现场检测体系。
    3.生物质能
    针对浙江省生物质原料的资源特点以及生物质多样性、分散性的特点,考虑生物质在进行能源化利用过程中进行综合利用的需求,重点研究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技术。
    攻关方向:
    (1)生物质直燃发电核心技术;
    (2)生物质气化制合成气及合成液体燃料技术;
    (3)生物质高效液化制生物油及车用燃油技术;
    (4)生物质制取成型燃料、生物炭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技术;
    (5)油料制生物柴油与综合利用技术;
    (6)微藻生物柴油技术;
    (7)纤维素乙醇制备关键技术;
    (8)餐厨废弃物联产生物柴油和车用燃气技术;
    (9)高浓度低能耗沼气发生技术及沼气转化为天然气技术;
    4.水能及海洋能
    针对浙江省水能和海洋能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机电设备制造业,重点研究水能和海洋能高效利用技术。
    攻关方向:
    (1)水能安全与高效利用技术;
    (2)水能开发智能控制与优化运行技术;
    (3)海洋能发电利用新技术;
    (4)海洋能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试验;
    (5)水能和海洋能发电装备关键技术。
    5.地热能
    针对浙江地理情况特点和地源热泵技术的日益成熟,重点研究浅表地热能利用技术。
    攻关方向:
    (1)高效热泵技术的研制及产业化;
    (2)热泵技术应用评估指标体系;
    (3)热泵系统应用及优化技术。
    6.氢能及燃料电池
    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具有可储存、利用过程清洁及作为交通运输燃料的特点,特别是与燃料电池相结合具有非常广泛的发展前景。
    攻关方向:
    (1)大规模高效氢制备技术;
    (2)氢的储存及运输技术;
    (3)先进燃料电池技术;
    (4)基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千瓦级小型热电联产系统的开发与示范。
    7. 新能源并网
    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兼容分布式新能源并网,并网技术也是目前大规模高效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
    攻关方向:
    (1)分布式新能源并网发电的功率预测、双向互动及协调控制技术;
    (2)分布式发电与微网控制关键技术;
    (3)适应分布式新能源并网发电的韧性(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自适应等能力)配电网及其柔性控制装备与安全稳定控制技术;
    (4)包括海上(海岛)风电、太阳能光伏电、海流能发电、柴油发电机及海岛(海水)抽水蓄能(或其他储能)等在内的海岛多种能源互补(包括并网与孤网)发电安全、稳定与优化控制关键技术;
    (5)海上(海岛)混合能源供电模式与调度关键技术等。
    8. 蓄能及多能互补
    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通过蓄能及多能互补有望实现平稳供能。
    攻关方向:
    (1)海水抽水蓄能及飞轮、液流电池、锂电池、超级电容等互补储能及新型动力电池储能关键技术;
    (2)基于水能的太阳能和风能规模化利用调蓄技术;
    (3)海岛多能互补利用技术的研究和示范。
    四、预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我省区位优势明显,传统能源资源匮乏束缚了我省的经济发展态势,通过新能源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在“十二五”期间的稳步推进实施,将会高效利用我省丰富的新能源资源,不仅有助于通过新能源产业的实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改变我省“能源资源小省”的不利情况,实现部分能源的自给,保障我省经济的较快增长。本专项的实施,致力于缩小我省和国内外在新能源领域的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同时增加我省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具有本省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并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和国际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能源产业体系。通过提升发展风电产业,尤其是大容量风电机组整机与零部件关键技术的突破,有助于利用我省长海岸线带来的丰富风能资源。大力支持发展光伏产业,改变“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格局,做到原料生产、过程加工和市场培育的整体化提升,将有助于充分利用我省平均日照时间长的优势。培养发展生物质能利用产业,通过燃烧、气化、液化等系列技术的攻关,可针对性切合我省生物质资源丰富但多样性的特点。水能及海洋能的大力研发,将会使得我省的“海洋大省”实现转变成“海洋能源资源大省”。另外,结合我省的具体新能源现状,还在地热能、氢能及燃料电池、新能源并网、蓄能及多能互补等其他新能源技术全面落实实施计划,使得我省新能源利用呈现多方互补、重点突出的良好态势,将会积极推动我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的深入实施。
    五、经费概算及筹措
    完成专项实施目标预算资金8亿元,其中项目承担单位自筹及地方配套6亿元,争取国家资助1亿元,省财政拟安排资金1亿元。省财政和国家资助经费按省和国家有关经费文件规定专款专用,用于相关研发活动补助。

     

    新材料技术专项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新材料是电子信息、汽车、机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先导。我国高度重视和支持新材料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把新材料技术列为八大前沿技术之一。
    新材料产业是浙江省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将新材料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中提出,力争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7000亿元,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长25%以上。
    我省新材料产业虽然在氟硅材料、塑料、建材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和特色,但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在材料的高性能和功能智能化化、绿色制造、工程化及规模化、高效利用及循环利用、综合性能及安全评价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上存在较大差距。新材料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中小企业居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品不多,产品性能和产业层次相对较低,对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新材料产业的科学规划和配套政策亟待优化,新材料产业与上下游产业配套及集群化发展急需强化,产业基地、产业带、产业链等建设步伐有待加快,新材料产业面临的环境、资源和能源瓶颈日趋凸显,明显制约了我省新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专项以《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抓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机遇,聚集省内外优势科技资源,优化研发条件,加快新材料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品开发,大力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完善和拓展新材料产业链,显著提升我省新材料产业的研发能力、技术水平、产业层次,增强新材料产业对其它产业的带动作用,为我省新材料及其相关产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总体目标
    本专项围绕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战略需求,以提升浙江省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为目标,着重对高性能功能材料、结构材料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着力突破新材料关键共性技术,大力培育新材料产业,加快构建新材料产业链(产业带),加强创新团队、平台及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我省新材料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通过专项实施,到“十二五”末,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突破新材料高性能化、绿色制造、工程化及规模化、高效利用及循环利用、综合性能及安全评价等关键共性技术,掌握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能源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生物医用卫生材料等的生产及应用关键技术,确立高性能纤维及产业用纺织材料、储能及节能材料、发光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氟硅材料、建筑材料、磁性材料、高性能合金和电子配套材料等产业及其应用技术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提升我省新材料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2.推动新材料产业的上下游及相关产业的联动,增强我省在新材料产业领域的系统集成和整合能力,拓展我省新材料产业链,强化新材料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打造高水平材料及应用产业聚集区域(产业带)。
    3.倡导“人才-团队-项目-基地-产业链”五位一体建设模式,构建以高技术创新团队为建设重点的新材料创新体系,加快以新材料基础创新、资源共享为依托的基地平台建设,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用互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增强我省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优化技术创新条件,提升我省新材料产业技术研发水平。
    4.在5个新材料领域、43个重点研发方向中实施200余项重大(重点)项目,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或相关应用产品300个以上,申请专利600件以上。
    三、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及主要方向
    (一)拟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1.功能、智能材料设计、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光电材料、磁性材料、能源新材料、发光材料、分离与吸附材料、生物医用卫生材料等高性能功能、智能材料的设计(基础)、结构和功能可控技术,功能、智能材料的模块集成化、器件化、多功能化技术,功能、智能材料的工程化、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及设备。
    2.高性能结构材料设计、生产及应用关键技术
    轻质、高强、高韧、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及复合化等高性能结构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技术、材料评价技术,高性能结构材料的低成本、绿色制造技术,废弃材料循环利用及固体废弃物高值化技术。
    3.纳米材料制备、工程化及应用技术
    纳米材料设计与制备新技术、纳米材料改性处理及应用技术,纳米多功能协同复合技术,纳米改性及复合材料的工程化、规模化、低成本化生产技术。
    4.化工新材料及功能化学品制备及应用技术
    含氟聚合物、含硅聚合物、特种氟硅功能化学品、新型高分子材料等化工新材料的关键单体、中间体制备及其聚合技术,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制造及关键设备的制造技术,新型精细化学品医药中间体和大宗化学品等。
    5.重大工程配套关键材料生产关键技术
    重大工程领域中关键共性结构材料的制造、加工及应用技术,先进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绿色表面工程、再制造技术,服役安全评估技术,配套关键材料集成及工程匹配技术。
    (二)专项实施的主要方向
    1.高性能功能、智能材料材料领域
    根据我省光电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需求,通过材料设计、结构和功能可控技术攻关,发展高性能的光电信息材料、磁性材料、能源材料、发光材料、分离与吸附材料等功能、智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的产业化及应用关键技术。重点研发方向:硅、压电、石英等光电晶体材料及其相关产品产业化技术;高耐腐蚀性和低成本稀土永磁材料、金属软磁材料、高性能永磁和低功耗高磁导率软磁铁氧体等磁性材料及其相关产品产业化技术;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电池、太阳能光伏等能源材料产业化技术;发光材料、半导体照明及其配套材料产业化技术;新型光纤、光缆、光元器件、液晶等光通讯与显示关键材料产业化技术;介入治疗器具材料、心血管外科用新型生物材料及产品、可生物降解的植入材料、骨和软骨修复及其它组织工程用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技术;药物载体、缓释控释材料;新型快速高效诊断材料及试剂、细胞和基因活化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医疗器械用关键材料产业化技术;导热、抗静电、导电、光电等功能、智能高分子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分离吸附用多孔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环境友好的新型水处理剂及其它高效水处理材料的制备反应用技术;形状记忆、自洁净、表面改性、节能健康等其它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产品产业化技术。
    2.高性能结构材料领域
    根据我省有色金属、非金属材料、建材和钢铁等传统产业转型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需要,通过材料设计—制造—应用—评价体系攻关,发展高性能合金材料、先进钢铁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等结构材料产业化及应用关键技术,开发废弃材料循环利用技术。重点研发方向:轻质高强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和铜合金的产业化技术;节镍无镍不锈钢、高强钢、高品质特钢、稀土钢等先进钢铁材料产业化技术;金属及合金表面绿色氧化技术和表面环保电镀技术;密封陶瓷、高性能窑具、低膨胀材料、蜂窝(多孔)陶瓷等新型陶瓷材料产业化技术;高性能碳纤维、有机纤维、无机纤维、纳米及超微纤维等材料制备及其应用产品开发;高强、抗撕裂、自洁高耐候等的柔性结构材料制备及应用产品开发;增强、增韧、阻燃、耐热、环境友好等工程塑料及其产品制备技术;废弃产品及材料循环利用及废弃物基新材料制备技术及产品开发。
    3.纳米材料领域
    根据我省纳米材料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需求,通过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的攻关,发展纳米改性及其复合材料工程化关键技术。重点研发方向:专用纳米粉体、纳米薄膜及涂层材料制备及工程化、产业化技术;纳米晶块体材料、纳米陶瓷及金属材料制备技术;纳米材料与器件表征技术与装备研制;纳米材料改造特色支柱产业的应用技术。
    4.化工新材料领域
    根据我省氟硅、有机硅、工程塑料、纤维等特色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通过催化技术、绿色合成技术、复合技术攻关,发展化工新材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重点研发方向:功能氟硅化学品设计与制备技术;特种有机氟硅单体、中间体及其高性能聚合物制备技术;新型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等单体、中间体制备及聚合、改性和加工技术;导热、导电(抗静电)、光学、磁性、分离或吸收吸附等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合物及新的复合材料的改性技术、自降解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材料、特种功能纸、纺织新材料制备及产业化技术;电子化学品、新型橡塑助剂、维生素、新型纺织染整剂、新型安全环保颜料和染料、高性能环境友好型皮革化学品等精细化学品制备及应用技术;医药中间体及其绿色制造技术;特色大宗化学品的开发及其制造过程的节能、降耗、减排、非石油基化技术。
    5.重大工程配套关键材料领域
    根据交通、海洋、电力、建筑、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需求,通过配套关键材料制备技术攻关,发展重大工程配套高性能材料制造及应用技术。重点研发方向:高铁等轨道交通及其工程配套关键材料制备技术;核电、风电、太阳能及超高压电力输送设备用关键新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海洋工程用关键材料制备及应用产品开发;航空航天用配套关键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汽车、船舶等交通工具配套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及国计民生用关键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重大工程配套材料绿色制造、再制造、工程匹配、服役安全评估等关键技术。
    四、预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专项实施,实现新材料发展及规划的顶层设计,在新材料品种、性能、绿色制备技术及器件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显示度大、产业带动性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引导我省材料产业向功能智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领域拓展,推动我省材料产业上水平上层次及其相关产业制造过程的绿色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充分发挥研发投入的放大器作用,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带动新材料产业的社会投入,为实现《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提出的到2015年新材料年销售收入达到7000亿元的目标提供支撑。
    通过专项实施,进一步提升新材料创新平台支撑能力。积极推动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省化工院、浙江加州纳米研究院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大学与科研机构成为我省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研发力量、技术支撑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内联外引和产学研合作,建立若干个研发中心、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联盟,合力攻克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以项目带动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平台建设和队伍建设,增强我省新材料产业的研发资源聚集整合能力,显著提升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能力。
    五、经费概算及筹措
    完成专项实施目标预算资金12.5亿元,其中项目承担单位自筹及地方配套10.2亿元,争取国家资助0.5亿元,省财政拟安排资金1.8亿元。省财政和国家资助经费按省和国家有关经费文件规定专款专用,用于相关研发活动补助。


    生物技术专项实施方案
    (医药生物技术)

    一、背景和意义
    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行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科技与产业的发展是事关人民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文)将“人口与健康”列为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之一, 提出要研制重大新药和先进医疗设备,攻克新药、大型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和释药系统创制关键技术,加快建立并完善国家医药创制技术平台,推进重大新药和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要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并将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作为发展重点目标之一。为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可以预见,我国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市场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十一五”期间,我省医药行业总体实现了快速增长,医药产业规模居全国第4位,出口占全国20%以上,继续处于首位,行业经济效益处全国前列。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初步建立;药物研发平台、工程中心,产业联盟等科技创新实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研发队伍壮大,素质提高;新产品开发显成效,专利药首仿起步早,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通过“十一五”专项的实施,我省的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制药、化药、中药和医疗器械)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初步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如浙江贝达药业的治疗非小细胞性肺癌的1.1类新药“盐酸埃克替尼”获得新药证书,另有4个一类新药获得临床批文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医用生物材料研发居国内领先,在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药物载体材料、医用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医用缝合材料及粘合剂、体外循环及血液处理设备等方面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但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突出的问题:与山东、江苏等兄弟省的行业多项科技、经济指标差距变大,原料药向制剂转型力度不大,制剂产业规模偏小;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自主创新和高附加值产品匮乏,原料药产业的环保、安全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出口产品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新药先导化合物和药物药效评价及安全性早期评价技术等方面差距较大。高端医疗设备被国外知名企业垄断的局面尚未改变,重大基础医疗装备、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的竞争实力不强。中药产业发展缓慢。
    因此,根据浙江省医药行业的发展基础与特点,“十二五”期间,在重视已有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我省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开发的科技创新体系,以诊断治疗重大疾病新药研制与医疗器械产品开发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实现由仿制为主向创制为主的战略转变、原料药出口为主向制剂出口为主的根本转变,必将有助于提高浙江省新药和医疗器械的研发水平、产业化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我省生物医药科技与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目标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标,以接轨国际为方向,突出自主创新,促进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解决制约我省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发展急需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构筑符合市场机制的产业化通道和技术平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内外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发展的趋势和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在继续重视自主创新的同时,其重点在于应用成果的转化,把“十一五”期间形成的新技术、新产品逐步在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的产业化中得以体现。研发重点放在1类化药新药、中药、基因工程药物、微生物药物、抗体药物、新型疫苗、生物制药共性关键技术、大品种药物的技术改造以及其它生物技术制品等方面;兼顾中药保健品的特色优势,在中药种植和中药制药技术及设备等领域重点突破若干个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符合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临床急需的医学影像设备、检测和分析仪器、早期诊断与精确治疗设备、生物医用材料和试剂、以及数字化医疗信息系统等重大基础医疗装备,形成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培育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和龙头企业,实现我省生物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获得5-6种新药证书或生产批文,有8-10种以上药物获得临床批件,申请或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项以上,中药提取物或中成药争取通过美国FDA或欧盟COS认证;开发出5-8个医疗器械产品,申请或获得SFDA认证和相关临床批件,实现规模化生产与推广示范应用;
    2.建立起与国际接轨、为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开发服务的省级技术平台,建设药效评价、药物代谢、安全评价、制剂、药物质量控制等新药临床前研究开发技术平台, 形成基本满足新药创制要求与国际接轨的药物创新体系;建设产品评估、安全评价和质量控制的医疗产品研究技术平台,能为全社会提供支撑与服务的我省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体系。
    3.培育1-2家上市企业、2-3家科技型龙头企业、7-8家科技型示范企业;
    4.攻克8-10项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研发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热电材料及其在温差发电方面的应用
  • 返回新闻列表

联系我们

  • 公司名称:浙江亿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咨询电话:18868072002
  • 公司地址:浙江省常山县新都工业园区

扫描二维码手机浏览